论佛教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方法来源:释贤达 发表时间:2011-8-2 11:14:03 点击数:2579
标签:

 

(注:本文发表在 “2009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nference on the United Nations Day of Vesak 2009,即第六次联合国卫塞节日国际佛学会议)

内容提要:全球环境恶化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但抢救环境危机并非已经没有希望。从佛教的观点,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危机的根源是我们空前膨胀的贪欲、自私自利和不负责任。处理当前环境危机最关键的还是在于限制和消除我们人类的贪欲,提倡慈悲的精神,养成简朴节约的习惯,和自觉做一个对环境安全有责任感的人。只要我们一起努力,采取果断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的环境危机一定能得到改善。

第一部分:前言

地球是人类唯一能够生存的地方,宇宙中并没有另一个同样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至少至今为止还没有被发现。所以,一旦地球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就会使人类无处可逃。在地球上的各种生命中,人类的身体结构是最复杂也是十分脆弱的。地球对身体结构复杂又脆弱的人类而言,是一个如此完美的地方,一切的细节几乎都是为我们的生存而专门地非常小心地设计出来的,以致于我们难以相信人类还可能找到比地球更好的生存环境。以佛教的观点来说,地球是我们依之而住的器世间,是我们的依报。正报和依报同属于不能分开的一期生命整体,所以器世间的环境恶化就是我们生命本身的苦难和不幸。没有一个有情生命能够离开依报而独立存在。 

当前各种环境危机同时威胁人类的生存。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臭氧层遭破坏、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酸雨严重、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野生动植物加速灭绝、能源短缺、有毒化学物污染、危险废物成灾、垃圾围城、各种有害辐射对环境的污染等等都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世界人口急剧增加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使环境不再迅速恶化,否则人类会不断遭受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和灾难,一直到最后的彻底崩溃。人类籍以生存的环境在节节崩溃,已经不容我们回避和犹豫。

第二部分:危机的根源

根据佛教,贪嗔痴是众生造作一切恶业的根源。在寻找环境危机的根源和对治的努力中,我们发现环境问题其实还是我们人性的问题,我们要面对的其实是我们内在的贪欲、自私自利和不负责任。

  当现代化的生产和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整个社会都只关心眼前和直接利益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消费欲望就像溃坝的洪水沸腾翻滚而出,迅速淹没了人心里对需要与贪婪的分辨理智。每个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是他们的眼中的一切,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在恶化的环境。现代的商业规则无非就是不择手段和不惜代价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贪欲,就不断去消费。这样一直辗转发展,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攀升。现在的人们对物质享受有着空前膨胀的贪欲,甚至到了无节制地去借钱消费的程度。因为疯狂地超前消费,当很多人都无法按时还清贷款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次又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因为种种过度的消费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生产去支撑供需的平衡,最终这种资源压力和污染压力都转嫁到地球身上,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所以才出现上述的各种环境问题,造成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如果所谓的物质丰富生活是以牺牲我们自身的生存为代价的,这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人们总是自私地认为,环境危机还不会立即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其实在这场危机中,没有人真的能够独善其身。人们也总是自私地认为,地球这么大,自己一个人浪费这么一点点,放纵一点点,不会对地球环境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对于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危机,个人的作用并非都是微不足道的。破坏是积少成多的,每个人一点点的放纵乘以六十亿这个大概的全球人口数字,就造成了今天环境危机的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就是最后压垮地球负担的那一根稻草。 

加上世界上很多政府缺少保护环境的危机意识和政治意志 ―― 有的政府机构为了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绩,或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甚至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作出很多危害环境的决策,或为那些还在继续对环境安全造成巨大破坏的利益集团而百般辩护,误导大众;有的虽然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也只是一时的为了吸引选民眼球的竞选作秀而已,很少会真正去落实;还有更多国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的问题,还在以为通过取巧的办法能解决环境危机 ―― 因为缺乏政府及时和有效的实际行动,环境危机一直在加速恶化着。全球化的不幸是,为了发展和利益的最大化,每个国家都在争夺全球的资源和对全球资源的掌握,但是对造成的环境危机,每个国家都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命,近数十年的科技进步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如果只有科技进步,而没有道德的规范,没有对人类和其他众生的慈悲,那么给人类带来不一定会是安全和幸福。Benjamin Hoff: Those who have no compassion have no wisdom. Knowledge, yes cleverness, maybe wisdom, no. A clever mind is not a heart.如果没有以全人类整体利益为目的的道德体系作为的规范,我们所拥有的科技越发达,其破坏力就会越强,就好像同样是没有智慧的人,聪明的比不聪明的人破坏力可能更大,其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即使拥有了先进的科技和其他知识,如果最终的结果是人类的生存本身都受到了威胁,我们拥有的称不上是智慧。今天的环境危机,可以说就是科技进步而道德人心退步所造成的。

第三部分:佛教如何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

控制贪欲

《法华经》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1][1]。”环境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贪欲(Tanhā)。佛教一直主张,离苦的关键是在于去除内在的贪欲,今天处理环境危机的关键更是在于减少甚至灭除众生的贪欲。如果我们没有减轻和控制自己的贪欲,不但我们目前的环境危机会继续恶化,即使再给我们一个崭新的机会从头再来,即使再给我们一个新的地球,我们会一样地再次把它破坏到人类无法生存的程度。所以只有少欲知足,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环境危机。每个人都努力减少自己内心贪欲,这是佛教一直以来佛教徒的要求,也是我们在共同应对目前的全球环境危机中对世界所有人们提出的诉求。

在这个到处都充满着物质诱惑的世界,人们往往把幸福的人生与拥有物质财富等同了。当人们有了钱,还会希望拥有更多钱;当有了一套房子,还想要更大和更豪华的房子;有了一辆汽车以后,还要更豪华的汽车,如果有可能的话更想要私人飞机和私人邮轮。不论我们拥有多少外在的物质财富,我们永远不会有厌足的时候,贪欲是永远无法被填满的。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拥有再多也不可能真的给自己带来幸福。追逐外在的物质享受的心总是很被动,很依赖。这样的心其实很空虚,失落,和迷茫,会总是觉的幸福就在前方的不远处却又总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毕竟一个人拥有了外在的财富不等于就是拥有了内心的幸福。而且因为还要担忧可能失去那些已经拥有的,又要不断追逐着那些又希望拥有的,那些外在的东西没有给他真正的幸福,反而是他变成那些外在财富的奴隶。那样患得患失的人生不是幸福的人生。幸福从来就不是由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来决定的。

佛教并非全盘否定物质生活的重要性。拥有必要的物质基础对人生很重要,在佛教教义里这一点是十分肯定的。但是,对物质的依赖应该是适可而止的。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需要,知道哪些是必要的而哪些是可以节约的。当我们从对外在物质的过度贪欲中解脱出来,才能把主要精神放在那些对我们的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佛教一直提倡少欲知足的幸福人生[2][2],因为贪欲不会使人幸福。少欲知足才是人生幸福的开始和基础,从佛教因果上讲,少欲知足也是惜福。少欲知足是对自己道德定位的忠诚坚持,在全人类面临着当前全球环境危机的时候,这是一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它不但对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有帮助,更是一种挽救环境危机的最重要途径。 

我们希望作为消费者的人们能够开始节制自己消费的欲望,能够脱离刺激我们贪欲的环境并冷静下来,想想我们的过度消费和浪费造成的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臭氧层遭破坏、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酸雨严重、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野生动植物加速灭绝、能源短缺、有毒化学物污染、危险废物成灾、垃圾围城、各种有害辐射对环境的污染等等。也想想环境危机对我们生存的威胁,然后在问问自己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 

一个没有被贪欲肆虐的世界,不但社会会更和谐,环境危机也会得到控制和改善。如果我们会控制自己的消费和减少自己的浪费,那么生产和销售都会减少,空气和清水污染也会减少,能源压力就会减轻,气候变暖会得到缓解,森林资源也会得到保留,野生物种就不会迅速灭绝,环境危机就会得到控制。所以减少贪欲就是减轻环境压力,就是在解决环境危机。

佛教安居的启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我们与其他众生一起生在这个世界上,是互相依存,一起形成生命可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中每个生物链的完整对于人类的生存都是十分重要。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只是和其他生物一起分享这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有平等的权利在地球上生存,并非人类有绝对的所有权。人类的幸福不能以牺牲其他的动物生命为代价,否则,我们也终将难以独善其身。其实,人类和其他生物完全能够和谐地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佛教的每年安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佛陀成道后的第一个雨季开始,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僧团一直坚持着雨季安居的做法。雨季的时候,就是在路上田间最被多数众生需要的时候,地面上有很多的虫和新生的草木。为了不伤害这些动物和植物,出家的僧众在这三个月内,主动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在一个固定的小范围之内。我们主动退让,让出它们生存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让这些动物能够自由安全地在地面上活动,尊重他们的生存空间和平等生活在地球上的权利。这种尊重是人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或许这种做法本身不是这个商业社会里的人们能够照搬硬套的,但是这种精神应该被重视。特别在应对当今的环境危机上,安居精神的价值应该被我们重新认识,并以不同的方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推广和落实。保护别的生物生存所需的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为了保护频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我们应该从雨季安居中学习保护野生动物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为那些频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和其他的动物让出它们生存的空间和时间,保护它们生存所需要的环境。任何一种物种的灭绝都可能引起一系列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把频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和植物从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是挽救整个生态平衡非常紧急和迫切的一步,除了学习佛教安居的作法,我们似乎已经别无更多的选择。

佛教的慈悲精神与拯救频临灭绝物种

佛教是一个慈悲的宗教。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一直以来都是佛教的宗教道德基础。慈悲就是不暴力(non-violent),不伤害众生性命。所有佛教徒,从只受三皈依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到受具足戒的比丘和比丘尼,都有必须遵守不杀生的规定。提倡不杀生,让更多人学习和奉行佛教不杀生的戒律,对解决物种灭绝的危机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佛教不但提倡不杀生,还提倡要保护动物,佛教徒一直有把野生动物放生到它们的自然栖息地的作法,以实际的行动实践慈悲精神。一切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比如麻雀虽小,当它们教它们的孩子们开始拍翅学飞的时候,会非常精心呵护它们,一有人接近就会紧张尖叫,大声警告,或如果有其他动物靠近,就会不顾自己安危飞扑下去攻击入侵的动物。那种母子感情与我们人类的感情其实都是一样的。佛教说,人人爱寿命,物物贪生全。对动物的慈悲就是给它们生的机会,救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

提倡佛教的慈悲精神对保护处在危机中的地球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很高兴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关心环境保护的人都意识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以种种勇敢的行动保护野生动物。慈悲是超越宗教的。那些不知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人,和那些没有慈悲心的人,就好象《佛本行集经》里说的那只双头鸟[3][3],一个头要把另一个头毒死了,结果自己也被害死了。有些人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却不看到互相依靠的生存道理,总以为只要不会直接伤害到自己,牺牲其他动物的生命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对整个生态平衡而言是不太要紧的。也许在过去,每一类的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繁多时,被破坏的动物或植物的数量在整个世界那一种类中的比例是不足于产生举足轻重的破坏作用,所以看不到他的破坏对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明显的影响。可是现在生物多样性在迅速减少,很多物种加速灭绝,当破坏了一种动物或植物,地球的生态平衡就直接遭到破坏。每一种动物和植物对我们的生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地都在为我们的生存提供条件。如果我们对其他动物不慈悲,就可能好象那只双头鸟,毒死另外一个头,自己也会死掉。所以,对众生的慈悲,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慈悲。

慈悲需要行动,(karuna must be translated to real actions)。在环境危机中抢救频临灭绝的野生物种更是需要立刻的行动,需要所有人的实际参与。我们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其实都可以实践慈悲的精神,帮助抢救野生动物和保护它们生态环境。中国汉传佛教特别提倡素食,素食也是现在全世界都提倡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医学界已经证明,过多肉食是现在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原因,素食生活可以有效防止心脏病、糖尿病、血管硬化等等。而且,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从超市里购买肉类的,这些肉类对人类的健康有更大的伤害。几乎全部超市里的肉类都是来自商业喂养的,商业喂养动物中使用了大量的激素和动物饲料,所以成长周期非常短。如果我们能够开始素食的生活,那么对自己的健康和对保护野生动物的物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地球上六十多亿人口每天都要吃其他动物的肉,这对地球上的动物而言绝对是灾难,对整个生态环境也绝对是一场灾难。这是人类吃出来的灾难。如果地球上的六十多亿人能够改变肉食习惯,即使只是在一年中动物繁殖的那几个月能减少肉食,那么对保护动物和抢救频临灭绝的物种就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特别地提倡不吃野生动物,不买野生动物制品,尽量不买以动物皮和毛制作的衣服、皮具、和其他生活用品。这就是慈悲。 

农业生产经常要面对虫害破坏的问题,人们总是使用大量的剧毒农药去灭杀。对于蚯蚓青蛙和鱼类等,地下水里就是它们的全部世界。在农药杀死害虫的同时,农药污染也造成地下水里以及鸟类等大量的野生动物死亡。使用剧毒农药去灭杀害虫,是一种非常残忍和暴力的方法,对我们农产品的食品安全也是严重的威胁。而且因为大量农药渗透到地下,又造成河流污染和饮水资源的匮乏。当我们对农作物的害虫起了瞋心,一心只想灭杀害虫,我们就忘记对其他动物的考虑,结果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也成了受害者。慈悲其实就是智慧,特别是在挽救我们的环境危机的时候。从环保的立场和从佛教的慈悲精神,我们都提倡尽量避免使用剧毒农药。我们对众生少一份瞋心,多一份慈悲,最受益的往往还是我们自己。

粪扫衣的精神:提倡环保的再利用

地球上的矿产和能源是有限的,因为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快速发展,对各种资源需求快速增加。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全球能源危机很快就会使我们走投无路。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回收再利用的理念。在早期佛教的时候,比丘常行四依法。其中,粪扫衣就是把别人丢弃的衣服拣来,洗干净了以后,重新利用。这种利用废旧物品的道理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浪费的习气,养成重复再利用废旧物品的习惯,不但能够为自己省下很多不必浪费的钱,而且有助于节约资源,减轻制造新产品中产生的污染和废气排放,对减轻资源压力和环境危机都会有很大帮助。

我们经常看到在学校里,很多还是很好很新的衣服被丢弃在路边;每年学校毕业的时候,总有大量的衣服被毕业学生扔在宿舍里,没有被带回去的。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一年会买很多衣服,但经常是一件只穿了一两次,就不要了。这些只是现代生活中浪费现象的九牛一毛。我们其实可以多学习佛教的粪扫衣精神。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不再需要的东西布施给别人,特别是有些东西我们买了以后,只用了一两次就永远闲置在一边的。我们买来的书,自己看过之后,可以进行免费流通,或赠送给别人看,也可以和其他人交换。虽然电脑和手机等更新换代非常快,也尽量不要经常换新的。如果有旧的东西还可以正常使用的,就尽量继续使用的。诸如此类的生活习惯,对减轻能源压力和环境危机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处理环境危机中,不要小看个人的力量。

解决环境危机,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每个人也都有一份责任。作为佛教徒,我们更应该自觉去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最重要的是从自己做起,比如:随手关掉没有在使用的电灯,夏天少用空调,冬天多穿衣服保暖,少用电暖器;尽少使用私家汽车代步,多坐公交车等;以及在建设房子的时候使用节能环保的设计和材料等等。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为地球节约很多能源。再比如:在处理垃圾的时候,要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开处理,不向江河湖海倾倒垃圾,把废电池收集起来一起交给专门的回收部门去集中处理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最大可能地防止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这些事情虽然很简单,但对帮助减轻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然,科技方面的进步对减少对空气和水的污染也会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们都应该支持这些科技上的改进,尽量使用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设备。在上面还说过的,政府的政治意志是解决环境危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在立法和选举中,佛教徒应该支持那些对环境保护有积极的政策,支持那些有解决环境危机政治意志的政党,那么政府就会有政治动力,也会获得所需要的政治资源去解决环境问题。我们也应该多鼓励给佛教环保组织捐款,支持各种环保活动。在解决环境危机中,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部分:总结

今天之所以会出现环境环境,是因为人类的空前膨胀的贪欲。法句经说:“The most glorious conquest is the conquest of yourself”。解决当前环境危机最关键的还是在于限制和消除我们人类的贪欲,提倡慈悲的精神,养成简朴节约的习惯,和自觉做一个对环境安全有责任感的人。地球是不能再复制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她的。

除此之外,因为我们佛教的出家众有雨季安居的作法,我们可以以此为榜样,成立世界性的佛教环保月,在环保月内鼓励全世界佛教徒减少消费,不浪费能源,不污染空气和水源,以及主动让出野生动物和植物繁殖期间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那么我们的环境一定能得到改善。

 



 

 

 


评论:

页:1/1 15条/每页显示 总数量: 0条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登录 | 注册